雲林食通信 第二刊 梨仔瓜

by
$67.00
有庫存
SKU
YMTM28733891
作者簡介: 關於【雲林食通信】 每天「食」的起點,來自基本需求,也可能來自一段不平凡的信任關係。雲林可說是「台灣的菜籃子」,有著豐沛的農產與眾多的生產者,在「大」概念盛行下,有許多小型生產者努力耕耘著,每樣食材的背後都有獨特的故事,生產者過著什麼樣的生活?以什麼樣的想法在從事一級生展呢?雲林食通信的初衷是提供讀者「源自產地的第一手精神食糧」,希望透過一份深入報導的刊物與新鮮食材,送到消費者面前,在餐桌上與家人朋友分享真實的食物,一邊閱讀一邊品嚐,重新建立對產地的季節感、對雲林食材的各種想像,並感受因食而成的心關係。
 
梨瓜,又可稱為「香瓜」,臺灣俗稱此類甜瓜為「美濃瓜」,為英文名(melon)音譯而來。在雲林主要有外表金黃、皮薄、口感較脆的傳統梨仔瓜,及外表青綠、口感較鬆軟、甜度高且香氣足的香瓜。 「一到六月正是梨仔瓜成熟的季節,天地間浮一顆赤燄燄的太陽,打牛湳的村子便熱哄哄地一片鬧。」隨著作家宋澤萊的小說《打牛湳村》回推至7、80年代的雲林縣二崙鄉,可見當時農民在生計與生活間,努力掙扎出那一顆顆金黃梨仔瓜的時代背景。 夏初,收割完一期稻,等候二期插秧的空檔,正是瓜農善用土地貼補家用的好時機─栽培55至60天即可採收的梨仔瓜,是讓孩子學費有著落的出路。 然而,在近十年間已不流行梨仔瓜,甜度與香氣更勝一籌的香瓜逐漸翻盤。不只作物更迭,雲林美濃瓜總產量也逐年降低,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《農業統計年報》顯示,2006年雲林縣種植面積為715公頃,至2016年則減為312公頃。 越來越少人種,偏有人要顛覆想法。二崙子弟廖竑亮和妻子阮予希,在古坑山下築起自家莊園,搭建網室、用一株留一果的方式種香瓜,更把這方法套用在梨仔瓜上,以提高品質。雖梨仔瓜已沒落、青農也歷經各種挑戰,仍不減他們復興當年餐桌味覺的企圖心,希望一步步種回在地人記憶中的瓜。 本期更與插畫家合作,轉譯過去瓜是用來經濟救急的印象,帶出作物背後的意象與故事,用不同角度詮釋它;與營養師一起解密瓜蒂頭為什麼這麼苦?香瓜又含有哪些營養成份?再來一個跨頁,在橢圓瓜型裡詮釋農家栽培梨仔瓜的60天歷程,反覆與瑣碎的工作,讓農家一下子人工授粉變身大蜜蜂,隔天又拉長身子摘心除側芽;與廚師一起出一桌瓜果料理,未熟的瓜可以醃漬,熟的瓜可以做沙拉、冰沙,說到漬瓜,每家手法都不同,來嚐嚐二崙紹安客的客家醃漬手藝。四五十年過去,每年夏天,仍要搶在一期稻米收割與播種之前,一口咬下梨仔瓜,品一口沁涼!作者簡介:
基本資料 Information
作者 雲林食通信
出版社 台灣版食通信
出版日期 2018年8月1日
書籍語言 繁體中文
Back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