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晨風 -- 評論.導演筆記

by
$100.00
缺貨
SKU
B09410
前言   為甚麼是李晨風?因為……李晨風是五、六十年代的知名導演,同期以文藝片齊名的還有吳回、李鐵、左几、秦劍等,1994年資料館仍在尖沙咀科學館後面一幢兩層高的小樓時,便舉辦過「舊影淚痕──五十年代粵語文藝片三大導演回顧:吳回、李晨風、李鐵」的放映節目。為配合今年的香港國際電影節,我們的節目組同事籌劃了「小說‧戲劇‧文藝片」專題放映及展覽,藉此回顧五、六十年代的粵語和國語文藝片。得悉嶺南大學將會出版一本以香港的文學與電影為主題的書,其中包括詳盡的片目,我們也就把整理和研究的範圍收窄。李晨風擅長將文學作品改編成通俗文藝電影,從中到外,從古到今,從雅到俗,成績早已得到業內人士的認許,單單是改編自巴金作品的便已有三部──《春》(1953)、《寒夜》(1955)、《人倫》(1959),是討論文學與電影此主題一個很好的切入點。   本書分四部份──評論、李晨風筆記、訪談和作品簡介。   我們先來一個大遠景。李晨風生於二十世紀之初,那是中國政治和文化動盪多變的年代,鍾寶賢的〈南國傳統的變更與消長──李晨風和他的時代〉和羅卡的〈李晨風藝術生命的線跡──歷史脈絡的追尋〉二文,將李放在時間的荒原上,帶領我們走一趟簸盪的歷史之旅,也讓我們看看同行相伴者的面貌。李焯桃寫於1986年的〈初論李晨風〉,是最早較全面討論李晨風作品的文章,至今讀來仍覺紮實,特請作者於百忙中再加補充,收錄於本書之內。從綜論到個別作品,李歐梵教授這回卸下學者的袍甲,披上影迷的彩服,輕裝上陣,漫談李晨風的三部影片──《斷鴻零雁記》(1955)、《啼笑姻緣》(1957)和《虹》(1960);舒琪的〈《家》、《春》評〉,剖析中聯大導吳回和李晨風如何將巴金的文字轉化為影像,並自配圖片,精細縝密;黃淑嫻結合多年來研究文學與電影的心得,一則《啼笑因緣》化成了動聽的香江故事,石屎森林裏反倒幻出了鴛鴦戲水蝴蝶翩翩的纏綿空間。藍天雲的「破格女子」和王瑞祺的「乏善足陳的男人」,仿若李晨風電影裏的絕配白燕和吳楚帆,真箇是珠聯璧合,佳偶天成;前者從午夜電視節目的「殘片」裏重新發現了《血染杜鵑紅》(1951),後者為李晨風找到了遠房親戚──德萊葉(Carl Theodor Dreyer)與英瑪褒曼(lngmar Bergman)。還有邁克,一頭栽進李的古裝世界,嬉皮笑臉把童年的回憶和今天的閱讀攪拌在一起,抵死反斗的同時,也將李一些久被遺忘了的作品,從塵封的角落裏從新挖掘出來。至於何思穎和筆者,則邀請大家漫遊李的電影世界;李最喜歡的角色總是遭時不遇,他自己的電影之旅又是否險阻不平呢?   記得初進資料館之初,節目組的傅慧儀便曾很興奮地告訴我,館裏收藏了一批李晨風的珍貴資料,包括照片和筆記,是李晨風後人李兆熊先生於1999年捐贈給資料館的。看檔案裏的多篇李晨風專訪,他屢次談及當年看電影時,愛用小型Leica攝影機將銀幕上的影片逐個鏡頭快拍下來,那是他學習電影的獨門秘方。那個年代沒有錄影帶或數碼光碟,有心人都要各師各法。翻開他遺留下來的一本本厚厚相簿,每一頁都整整齊齊地貼滿了比郵票大不了多少的黑白照片,有些還在首頁貼上了當年的「戲橋」,看著很是感動。另有一本生活照,是李晨風帶同太太李月清和吳楚帆、紫羅蓮等到日本拍攝《斷鴻零雁記》外景時的照片──穿上和服戲裝時,他們是專業的演員,換上了便服,他們是好奇的遊客。最近有機會向李兆熊先生請教,他說起紫羅蓮拍《馬來亞之戀》(1954)時的趣事來。作品以馬來亞華僑的生活為背景,片中有不少吃沙嗲的場面,卻原來紫羅蓮很饞咀,常常一場戲還未拍完,已把沙嗲吃光了。看李晨風的相簿,就會見到不少紫羅蓮的「饞咀模樣」──在日本街頭或火車上的她,穿著雍容的絨大衣,頸上纏著小巧的皮草,腳上登著高跟鞋,卻活像一個頑童,開心忘形地吃日本便當!   當然,還有那些小小單行簿裏的蠅頭小字,大都寫於五十年代初中期,有談戲劇的,有談分鏡頭的,更有趣的是李晨風對自己作品的檢討,對於研究者很有啟發性。在坦率自然甚至有點粗糙的文字裏,我們看到了李晨風那一代如何思考電影,又如何在保守的大環境裏尋找生存的空間。由於原來的筆記比較紊亂,也頗多重複之處,我們便從中篩選了部份,收錄在本書中,以作參考。   李晨風於1985年病逝,猶幸羅卡和古兆奉於1982年為他做了一次訪問,主要集中於巴金小說(特別是《寒夜》)的改編問題,先後刊於《大拇指》、《中外影畫》和香港國際電影節回顧特刊等出版物。而為了補充他從影經過的資料,我們也摘錄了原刊於《大特寫》的〈認識香港老牌導演李晨風〉的一部份。此外,為了配合這次出版,我們專誠訪問了譚嬣、李兆熊和周驄三位影人。譚嬣十來歲已入片場,打從1952年起跟李晨風做場記,直到1960年才離巢別去,從此獨立編劇,可說是李晨風的入室弟子,後來更成為了李晨風的大媳婦。李兆熊是李晨風的三子,五十年代末開始為父親編劇,其後一直上陣不離父子兵,是李晨風後期電影的重要伙伴。至於周驄,則是李晨風後期愛用的演員,七十年代初與李兆熊合組現代製片公司,獨立製片,其中《半生牛馬》(1972)是李晨風晚年的重要作品。聽他們三位娓娓道來李晨風的種種,我們看到了一個溫柔敦厚、隨和而又有所執著的電影人。謝謝!   至於影片簡介的部份,我們除了一般的影片資料外,亦在可能的範圍內摘錄當年的評論,以提供一個特定時代的視點。   今年電影節的海報是幾隻在疊羅漢的蝸牛。我素來行事慢吞吞,同事們藉此良機封了我做蝸牛天后。我很感激麥家碧畫的是蝸牛而不是電兔,更感激同事們容忍我的「非人」節奏,伴同我一步一步的把這本書編印出來。   黃愛玲   2004年3月11日
基本資料 Information
作者 黃愛玲
出版社 香港電影資料館
出版日期 2004年4月1日
書籍語言 繁體中文
頁數 247
釘裝 平裝
Back to Top